tags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category
icon
password
URL
progress
北京,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趣。
某众号被和谐的文章,且看且珍惜。
就拿刚刚过去的跨年夜来说,大概没有任何地方的跨年比北京还无聊。
其实平心而论,北京的跨年活动不少的,首钢点灯,古北水镇免票,798 的艺启新年看起来也是诚意满满。
但结果是咋样呢?
首先是首钢的大屏幕居然没有声音,一直在随机播放一些画面,在临近 12 点时,毫无征兆直接切到数字 10,跳到了一半大家才反应过来这是倒计时于是开始一起数,数到数字 0 放了一批气球,不到 1 分钟就原地解散了。
没有声音、没有音乐,气氛诡异。
据说有人喊个 54321 立刻转身往外挤,仪式感点到为止,不然可以因为堵人不好出。
这就不错了,至少有个大屏幕在倒计时。而去蓝港和三里屯的年轻人就比较惨了,堵车堵俩钟头到那却发现没有任何跨年活动?!需要自己拿着手机倒计时,不敢想象有多尴尬。

而且据说蓝港在 0 点结束过后立刻关灯,主打一个送客,一秒钟都不带耽误的。
但这也比去古北水镇跨年的好,有人下午 5 点从市区出发,凌晨 1 点才到景区,最后的短短 10 公里,从 2024 开到了 2025。

以上的感觉好像是北京群众想有趣的需求还在,但是北京自己摆摆手说,老了玩不动了。
北京最初不是这样的。
十几年前我刚来北京读书的时候,北京朝气蓬勃。
那时候动批还在,每到周末,年轻的打工者和穷学生们都跑来扫货。

那时候还有三里屯酒吧街夜夜笙歌,Mix 和 Vics 酒吧在工体分庭抗礼,工体周围的餐饮,也见证了一代代网红的浮浮沉沉。

那时候地下通道还有人唱歌,天桥上还有人摆摊。地铁通道唱歌的其中一个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民谣歌手,他叫赵雷;中关村摆摊的一个人后来成立了中国知名电商企业京东,他叫刘强东。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
那时候中关村的咖啡馆什么时候去都爆满,每个人唾沫星子飞溅,眼里闪着光。
那时候绿野户外还如日中天,每个周六早晨的 7 点半,东直门外停满了开往郊区的大巴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切都变了。
上个月去三里屯太古里吃饭,也是因为正好冬天吧,整个商场看起来奄奄一息的样子,无比萧条,很难相信这里曾经北京的时尚先锋。
之前三里屯有很多摄影师在路口拍照,这里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光腿的时尚女孩。当时新浪、网易还有街拍频道,那里经常能看到以三里屯为背景的街拍。如今这个路口,一个摄影师都没有。新浪首页我大概已经至少 8 年没登录了。
太古里不远处,曾经热闹的工体正在重建中,四年了,进展缓慢,将这块曾经生机勃勃的地方衬托的更加死气沉沉。
查了下,Mix 和 Vics 酒吧因为 2020 年工体翻建而关闭,此后再无音讯。
不仅是 Mix 和 Vics ,2023 年 1 月 31 日三里屯酒吧街彻底关停,根据 “市区自建房屋专项整治工作要求” 和综合鉴定结果,这里的房屋结构安全性已不适合经营,需要全面腾退改造。

在腾退面前,走在时尚前沿的酒吧和煎饼店一样灰溜溜。
三里屯的酒吧街曾经留下过很多传说,网易成立不久时,开完发布会的丁磊带了 20 多个人来酒吧街,给每位卖花的人发了 50 块钱;1990 年代末,已经发行了《新长征路上的摇滚》的崔健依然在 “半梦酒吧” 驻唱了一个月;罗大佑是 “乡谣酒吧” 的常客,留下了 “从不拒绝与人碰杯” 的江湖传说;王朔、姜文和叶大鹰曾在这里合伙开了个酒吧,外号 “王吧”,虽然只开了一年……
随着三里屯酒吧的关闭,那些曾经影响时代的人物也在远去。
实际上,就算不拆除,三里屯酒吧街和那的脏摊也已经不时髦。
那些曾在午夜买醉、在马路上呼号的年轻人,都已人到中年。如今到了夜晚,他们只想赶紧回家睡觉,睡前说不定还得辅导个作业。这是有工作的,被裁的人已经开上了网约车,感叹三里屯晚上打车的人还不如 10 年前多,好不容易 12 月 31 日这天,活多了一点,结果接了个去首钢的,两公里堵了一个小时。
为什么北京变得越来越无趣,越来越暮气沉沉?
我想了下我自己,跨年那天本来想去古北水镇,但一来觉得带孩子来回太折腾,第二天还得上学,二来也担心人多,就没去,后来看当晚的路况,还好没去。
当天我们家附近的商场也有跨年活动,但是考虑到郊区牛马的作息,商场贴心的将点灯和倒计时时间提前到七点半,皆大欢喜,中年人熬不起。
商场还请了乐队表演,主场一边跳一边唱很卖力,但只有她对面的两个年轻人在随着她的节奏扭动,其他围观的中年人,呆若木鸡。
《北京统计年鉴 2024》显示,2023 年末北京户籍人口 1431 万,常住人口 2185 万。北京户籍人口年龄中位数 45-49 岁,60 岁以上人口比重 30.2%。
2004 年时,北京户籍人口中大约一半人口的年龄在 35 岁以下,年龄中位数是 35-39;到了 2014 年,年龄中位数已经上移到了 40-44;如今,中位数是 45-49。而 35 岁以下的人,占比仅为 31%。

下降最明显的是 20-24 岁的年轻人,从 2004 年的占比 10.1%,到 2023 年仅为 3.6%,最有活力的那一群人,相比 20 年前,少了一半还多。
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下一个十年,北京年龄中位数有可能上移到 50 岁。一半人口都是老年人的城市,怎么可能有活力呢?
就我自身观察,目前留在北京的年轻人主要是两类。一种是体制内的,因为工作离不开北京。一种是有孩子的,因为教育离不开北京。没孩子还是非体制内的,很多人都走了。
城市的气质是人,北京变得无趣是因为人老了。于是这个城市的气质就越来越古板、保守、暮气沉沉。
用小红书看到的一段话结尾吧:
“没劲不是因为北京不发达不惊艳,而是因为那种生机勃勃没有了。
八九十年代的社会,虽然乱虽然初级,但特别是北京 — 满街瞿颖那样的吊带超短发辣妹,兜里没钱脾气大又烂漫的摇滚歌手,霸气偶尔还有点子憨气的大哥,嗅着机会两眼发亮的生意人,高级时髦穿着登喜路吃着西餐的第一代金领,从国外回来正待大展拳脚的人才,更有王朔冯小刚那一类混不吝却充满了机灵劲儿的创作人 — 那时的北京啊是那么鲜活,又脏又野又高级又迷人,不是没有生存的痛苦和挣扎,但是更有希冀和个性,到处是冲撞迸裂的想象;城市的内容和气质是人,当人们褪去了迸裂的力气只剩下清醒和疲惫,城市的色彩也无声地消退掉了。”
你是否觉得北京正在变得无趣,你是否因为北京的无趣离开了北京,如果还在北京,又是为什么,评论区见~
- 作者:香港Henry
- 链接:http://hkhenry.com/social-insights/beijing-getting-boring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